咨詢,下單,支付,收貨……一連串的操作都可以足不出戶、線上完成,是“網購”的最大特征。如今,這樣的便捷體驗在上海的政務服務中也可以享受到。
全市1008項事項實現網上辦理,97%以上的審批及服務事項實現只跑一次、一次辦成,167項社區服務事項實現全市通辦,20項個人非稅繳費事項實現 網上繳費……試運行的3個月里,上海“一網通辦”總門戶交出了這樣一份成績單。昨天,該門戶正式上線,更加全面、規范、便捷的一體化政務服務將來到我們身 邊。
減環節、減證明、減時間、減跑動次數,是公眾對“一網通辦”直觀可感的衡量標尺,而上海這項優化營商環境的努力背后,是一場政府以用戶為核心,轉變職能、深化“放管服”改革的自我革命。
打破“數據孤島”
在“一網通辦”總門戶新開通的市民主頁,不僅匯聚了公積金、醫保等信息,還根據用戶情況提供主動、精準的主題式辦事服務。
比如本市居民港澳旅游主題式辦事事項,在“我的材料庫”中就有證照情況主動提醒功能,提示“您的大陸居民往來港澳通行證已經過期了”,用戶可以點擊“前 去辦理”,進入“我是本市居民,我要去港澳”主題界面,按照引導提交辦理,并實時查看辦理進度,省去了原本要在辦事窗口奔波的麻煩。
前臺辦事“少跑腿”,離不開后臺數據“多跑路”。數據的整合、共享,是“一網通辦”為企業、群眾帶來便利的關鍵環節。
與其他省市相比,上海的信息化和電子政務基礎較好,但也長期存在著政務服務平臺統一難、數據共享難等不足。在國家行政學院電子政務研究中心發布的《省級 政府網上政務服務能力調查評估報告》中,上海去年在全國僅位列第15名,重要原因就在于政務服務事項標準化、全覆蓋和統一門戶等方面失分較多。
數據就是資源,全市各部門信息系統數量超過1000個,此前的數據共享,多為“點對點”“一數一議”,市、區之間存在“只上不下”的情況。還有一些單位則打著業務不愿上網、數據不愿共享的“小算盤”。入口體驗差、事項辦理標準不一、前后臺脫節等問題隨之而來。
“數據共享需要動奶酪、碰利益,這是一項世界性的難題。”市大數據中心相關負責人坦言。分散的數據資源難以對“一網通辦”形成有效支撐,因此,就要加強政務數據資源整合,打通信息壁壘,打破“數據孤島”。
“共享是原則,不共享是例外”。工作方案要求,要促進政務數據共享和開放,實現跨層級、跨地域、跨部門、跨系統、跨業務的數據互聯互通,并建立數據按需共享授權機制,圍繞責任清單、需求清單和負面清單,明確各類事項的數據應用場景,推動數據自動共享、主動共享。
今年4月,市大數據中心揭牌成立,作為“一網通辦”最重要的推進主體,該中心聚焦數據整合和應用,從而協調各區、各部門形成合力。本市的人口、法人、空 間地理、電子證照四大基礎數據庫也已完成上云遷移。9月底,上海的統一政務數據共享交換平臺投入運行,實現了與各部門的數據對接,將成為政務數據交換、共 享的核心樞紐。按計劃,年底前本市將實現100%按需共享數據。
該取消的堅決取消
“如果事項太復雜,就難以實現網上辦事。”市編辦相關負責人認為,以往信息不共享,市民辦事就需要各種各樣的證明,當數據實現共享,證明自然也要相應減少。近兩年,上海不斷加大“減證便民”的力度,已取消200余個行政審批項目。
要減少環節、減少證明,從而減少時間和跑動次數,關鍵就是要實現業務流程的革命性再造,使各個部門協同管理,讓“串聯”變為“并聯”,提高辦事效率。“原來,責任是你擔一點、他擔一點,現在把時限要求作為最后一道關,不需要再相互等了。”
根據世界銀行的測評,早先要在上海開辦企業,涉及7個環節、5個政府部門,環環相扣,一項辦完才能進行下一項,至少也需耗時22天。今年,工商部門結合“一網通辦”,打造了開辦企業“一窗通”線上服務平臺,進行信息共享、流程再造、協同辦理。
為縮減環節,工商部門在整合工商企業登記、公安人口庫、規劃土地不動產登記、稅務登記、銀行開戶等涉企服務信息的基礎上,將企業名稱預先核準、辦理營業 執照合并為一個環節,企業名稱采用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實現名稱申報“零見面”。公安部門則取消了公章刻制許可,企業在拿到執照后即可在線選擇刻章點刻 章……“找部門”變成了“找政府”,一系列改革舉措實施后,上海開辦企業的必須環節減少到3個,辦結時間大幅縮短至5天。
此外,市住建委推行了分類審批施工許可“多評合一”,市稅務局則拓展服務手段,減少企業納稅時間和頻次……全市各部門刀刃向內的自我革命,都在不斷推進之中。
“該取消的堅決取消、該歸并的堅決歸并、該整合的堅決整合”——按照“一網通辦”的要求,除了各部門間的協同,部門內部的職責職能、處室架構、人員配備、操作流程,也正在進行全面系統的整合重構。
“業務流程再造,將影響到每個工作人員的工作方法、工作模式,也影響到他們工作依賴的相關制度、規范,這是最大的難點。”市政府辦公廳相關負責人表示。
走進不少區的行政服務中心,辦事大廳內原本分門別類的窗口,如今都已變為了統一的辦事受理窗口,不論走到那個窗口,都可以“單窗通辦”。這對工作人員的業務水平提出更高要求。
浦東新區推出了“窗口無否決權”機制,服務中心對不屬于本部門事項的,不設路障設路標;對不符合申請條件的,不打回票打清單;對法律法規不明確的,不給 否決給路徑。徐匯區則實施審批“兩集中”,將部門審批事項向部門一個科室集中,部門審批科室向行政服務中心集中,實現審批職能和人員集中管理,將所有審批 事項辦理時限壓縮了50%以上。
“主動推送”式服務有望實現
“一網通辦”的成效如何,最終體現在企業、群眾的獲得感和滿意度。企業和群眾對于“一網通辦”的評價,則來自營商、生活的應用體驗中。
打開“一網通辦”的移動端——“市民云”APP,用戶就可以享受到指尖上的公共服務體驗,服務事項可以“一口進出”,線上線下也實現了充分融合。借助 APP中的“亮證”功能,用戶可在各區行政服務中心、所有社區服務中心驗證個人身份證、居住證、出生醫學證明、所屬企業統一信用代碼證等證照,省去了攜帶 證件的不便。
想要查詢養老金、醫保,也不用再去社保中心或社區服務中心,這些信息連同公積金、納稅報告、信用報告、健康檔案等,都可以直接通過APP查詢。此外,連水、電、煤費用和機動車交通違法罰款,都可以直接通過支付寶、微信掃描支付。
廣泛深度的應用,是“一網通辦”的生命線,為持續推出更多的個性化服務事項和特色應用,相關部門由“朝南坐”變為主動服務,依托政務服務事項清單進行了梳理,確保辦事指南內容準確,要素完備。
辦事前搞不清要準備哪些材料,到了窗口才發現少了幾樣,導致白跑一趟……以往在線下辦事過程中,部分群眾會遇到這樣的狀況。通過事項梳理,政府部門把辦事的要求、手續、環節等講清楚,盡可能幫助辦事者“只跑一次,一次辦成”。
“如果把‘一網通辦’總門戶比作‘天貓’商城,這就相當于是梳理里面有哪些商品,梳理政府給老百姓辦的事到底有多少。”市大數據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目 前,辦理頻率高、群眾獲得感強的行政權力事項已經優先接入了“一網通辦”總門戶,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的個人事務也實現了線上線下的“全市通辦”。
在網購時,用戶往往會感到電商很“懂你”,會主動推送可能用戶感興趣的商品。而在“一網通辦”的應用中,這樣的“主動推送”式服務也有望慢慢成為現實。
這一功能的實現,依靠的是通過大數據建立的“個人檔案”。每一個市民和企業,都將享有專屬網頁建設。市民主頁“記錄一生、服務一生、一人一檔”,通過匯 聚個人從出生起到政府辦理的各類事項記錄,為后續提供證照過期提醒、政策個性推送等主動式服務提供支撐,主要事項的匯聚已基本完成。企業專屬網頁也將在年 底前基本完成主要功能建設,實現服務信息的針對性推送,事項辦理一站式集成。
“企業的感受度是第一感受,群眾的評價是第一評價。”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將不斷適應群眾和企業的新需求,適應業務發展的新變化,切實讓企業、群眾能辦事、快辦事、辦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