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服務商極光IPO:虧損背后或面臨業務轉型和增長困局
文/maomaobear
近日,移動大數據服務商極光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IPO招股書,將在納斯達克上市。根據最新消息,極光的股票代碼確定為JG,發行區間為8.5到10.5美元每ADS,預計近日公布最終的發行價,籌資額最多兩億美元。
本次登陸納斯達克,極光可以稱得上移動大數據服務第一股。根據招股書,極光目前仍處于巨額虧損階段,其業務模式和故事能否被國外市場接受尚存疑問。上市后的極光,或將依舊面臨業務轉型和增長的困局。
“大數據服務商”極光巨額虧損
招股書信息顯示,最近三年,極光的營收呈快速上漲的趨勢。2017年極光營收為2.847億人民幣,相比2016年的7030萬人民幣增加了304.9%。而2018年3月31日,極光的季度營收為1.264億人民幣,相比2017年同期的3200萬人民幣增加了295.1%。
與此同時,極光的虧損額也在擴大。2016年極光凈虧損則為6140萬人民幣,2017年凈虧損為9030萬人民幣,截至2018年3月31日的季度凈虧損為2210萬人民幣,而2017年同期凈虧損為2200萬人民幣。雖然極光在營收增長的同時對虧損加以控制,虧損率明顯降低,但是巨額的虧損依舊在短時間難以扭轉。
根據招股書公布的信息,極光的業務是向中國的移動應用開發人員提供全面的服務套件,使用其開發者服務的移動應用數量已經達到78.4萬,主要開發者服務——推送通知(JPush)在2017年的市場份額占到約50%。同時,其開發者服務之一軟件開發工具(SDK)也擁有130億次安裝。極光從這些開發者服務中獲取數據,并將數據輸出成解決方案,其中核心的解決方案包括精準營銷,金融風險管理,市場情報方案等。
從業務布局來看,極光從一個單純的移動應用服務商成為了綜合數據方案提供商,但從營收構成上看,極光反而更像是一個數字營銷公司。極光引以為豪的通知推送功能乃至移動應用服務不是主要的營收來源,而依托數據進行精準營銷,占據了營收的絕大部分來源。
然而,從具有工具屬性的移動開發者服務轉型到數據解決方案,也未必是一個好故事。招股書顯示,依托于精準營銷,極光的營收來源目前仍相對單一。極光的精準營銷方案仍然依賴騰訊等特定開發者。2017年,極光49.4%的廣告資源是從騰訊購買的,其收入的44.0%亦歸之于騰訊。在截至2018年3月31日的三個月中,仍有36.1%的廣告庫存是從騰訊購買的,32.9%的收入來自騰訊。隨著極光營銷業務的擴展,其廣告庫存的需求會越來越大,渠道購買的壓力也會隨之提加大,或許會進一步影響其毛利率的提升。并且,極光在招股書中也承認,精準營銷方案業務受市場波動影響大,且有季節性因素,毛利率并不穩定。
同時,精準營銷已經是一個非常成熟的行業,行業中擁有數百家各行各業的專業營銷公司,競爭異常激烈,以大數據切入的極光,這個故事能講多久,能否被投資者接受,仍然是一個問號。
數據來源風險猶存
更為重要的是,極光運營的根基,對大數據的獲取也并非沒有風險。在全球加緊對大數據使用監管的背景下,數據來源其實存在隱憂。極光近幾年的快速增長,主要得益于移動互聯網的快速普及以及移動應用的激增,而爆炸式發展意味著粗放式的數據管理,遲早會走向規范。
今年5月,歐盟的《通用數據保護條例》正式實施。該條例適用于廣泛的個人數據,包括個人姓名、身份證號碼,也保護可以顯示某人在線和現實世界活動的信息,包括位置信息、IP地址、cookie以及其他數據,未經用戶允許的數據收集行為都是非法行為。歐盟的這種態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未來監管對數據隱私的趨勢,將會影響到全球所有的科技公司。
極光大數據在美上市,或許會面臨相關的質疑。目前,極光主要是從給開發者供的服務工具中獲取數據,如設備信息,位置數據都是極光商業模式中重要的數據信息,這種業務運作的流程或許很難在國外得到理解。
更為重要的是,為了更廣泛獲取數據,維持或增加開發者數量是極光獲取數據的必須。目前,移動互聯網已經接近普及和網民增速也有一定的回落,移動應用也在向超級App集中。正如極光在招股書中的提示的那樣,未來,不排除某些應用開發者會禁止或限制極光大數據訪問或使用其數據。某些終端用戶計算機軟件或程序的廣泛采用可能會對訪問用戶數據的能力造成技術限制,終端用戶也可能會對數據的使用提出異議。這些都可能限制其分析數據的能力。隨著個人數據隱私意識的覺醒,各大互聯網公司對數據保護力度的加強,極光獲取數據只會越來越難。
根據極光披露的信息,隨著國內市場增速下降,極光也有意將業務范圍擴展至國外。然而相比國內,國外用戶和監管的對極光的限制可能更加嚴苛,擺在極光面前,依舊是一條看不清未來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