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打造政務服務“單一窗口”讓群眾少跑腿
2017年3月,武漢市提出“三辦”改革新要求,壓減審批事項、簡化服務流程、優化政務服務環境,并在武漢自貿片區率先啟動試點。
經過全面梳理涉及行政許可、行政處罰、行政征收、行政服務等領域的權力事項和公共服務事項,武漢自貿片區整理并公布“三辦”事項清單378項,其中,馬上辦154項、網上辦53項、一次辦171項。
“在改革創新的大背景下,作為改革試驗田的武漢自貿片區承擔著進一步提升政務服務水平的責任。而政務服務部門,堪稱試驗田中的試驗田。”東湖高新區管委 會政務服務局相關負責人說,作為第三批自貿試驗區,武漢片區的改革創新目標,除了復制已有經驗外,更要結合實際探索改革新路,一邊學一邊干,實現融合創 新。
武漢自貿片區掛牌初期,東湖高新區政務服務局曾派工作人員到上海、廣東、天津等地學習辦理企業注冊落戶先進經驗。他們發現,相比這些開放程度較高的地區,武漢自貿片區服務企業的水平尚有一定差距。
改革,就是要向影響效率的癥結動刀子。為讓企業以更高的效率完成落戶工作,自貿區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為更好服務企業,政務服務局推動打造“工商管理+商務審批”單一窗口,擬定縮短企業開辦時間的流程圖。將工商、稅務、銀行等多個功能集中到一個辦事窗口,政務服務功能實現集成化。
今年10月,武漢自貿片區一項制度創新成果——“八雙五聯”事中事后智慧監管模式在湖北省工商系統中推廣。所謂八雙,即雙告知、雙承諾、雙反饋、雙跟蹤、雙隨機、雙模式、雙等級、雙公示。五聯,即信息聯網、部門聯動、監管聯防、懲戒聯合、督辦聯手。
以“雙告知”制度為例,市場主體登記注冊部門在辦理登記注冊時,除告知市場主體申請人依法需辦理的許可審批外,還將相關信息告知相關行政許可審批部門和 相應事中事后監管部門。申請人遞交一次資料,就能將相關信息送達多個部門。“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有效提升市場主體登記注冊效率。
如今,在武漢自貿片區開辦一家企業,最短僅需1到2個工作日。
“三辦”改革之外,政務服務局還在推進商事登記制度改革、搭建對外投資合作服務平臺、加強事中事后監管等方面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在國家許可范圍內,進一 步減少外資準入限制,擴大市場準入范圍。開展“多證合一、多證聯辦”登記制度改革、企業經營場所登記改革,全面推行“企業身份證”制度。還在全國率先實現 出口退稅全流程電子化。
今年8月24日,武漢導航與位置服務工業技術研究院工作人員,到未來科技城政務大廳辦理稅務發票認證,僅耗時一刻鐘就在自助機上辦結了所有業務。
武漢未來科技城政務服務大廳距離導航院所在的海外人才大樓,不過上下樓距離,是武漢自貿片區首嘗“就近辦”的產物。
“就近辦”,是“馬上辦、網上辦、一次辦”的“升級版”。未來,“四辦”將成為武漢自貿片區政務服務標配,源源不斷的制度創新活力,將為工作生活在武漢自貿片區內的人們提供更多高效便捷服務。
改革創新,絕不僅是一個部門的事,措施出臺、政策落地,需要多方共同推進。
截至2017年底,為配合武漢自貿片區改革創新實踐,武漢市科技局、工商局、公安局、國稅局、地稅局等市直部門出臺了打造國際人才自由港、加強知識產權 工作和創新稅收服務等支持措施,東湖高新區也發布了“新黃金十條”“政務十條”“招商十條”等系列支持政策,構建起市區政策支撐體系。
“掛牌一年多以來,武漢自貿片區平均每個工作日新增企業36家。”東湖高新區政務服務局相關負責人說,企業加速落戶的背后,凸顯武漢自貿片區政務服務環境的不斷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