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達國家應用互聯網與大數據推進政府治理的主要做法與借鑒
【摘要】應用互聯網與大數據推進政府治理在世界范圍內蓬勃興起。發達國家在這方面形成了許多比較成熟的做法與經驗,集中表現在技術平臺、應用領域、實現機制和制度保障四個方面。立足基本國情與現實,我國應用互聯網與大數據推進政府治理可從發達國家的實踐經驗中獲取有益借鑒,包括加快“互聯網+大數據+政務”的技術平臺建設,瞄準互聯網與大數據在政府治理中應用的重點領域,構建一系列多維度、多層次和協同性的實現機制,健全制度保障體系。
21世紀,互聯網與大數據是能夠也正在給人類社會帶來深遠影響的技術手段。在政府管理與改革領域,互聯網與大數據同樣被證明可以大有作為。近半個世紀以來,特別是近20年里,發達國家主動借助互聯網與大數據技術,實現了政府治理水平的極大改善與提升。我國當下和未來較長一段時期面臨著推進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的目標任務,需要充分發揮互聯網與大數據技術的作用。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善于運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化手段開展工作”,要“加強互聯網內容建設,建立網絡綜合治理體系”,要“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這為我國進一步應用互聯網與大數據推進政府治理帶來了契機。
自2015年起,我國陸續出臺《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政府信息資源共享管理暫行辦法》《關于加快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等政策文件,為應用互聯網與大數據推進政府治理提供了初期政策支持。
為更有效開展應用互聯網與大數據推進政府治理的工作,我們還應學習借鑒發達國家在這方面的成熟做法與經驗。本文試從技術平臺、應用領域、實現機制和制度保障四個方面概括發達國家應用互聯網與大數據推進政府治理的實踐做法,并分析其對我國的借鑒意義。
一、“互聯網+大數據+政務”的技術平臺建設
互聯網與大數據作為兩種技術手段,應用于政府治理一個基本前提是自身得到良好建設。對此,發達國家將互聯網與大數據技術與政務服務平臺有機結合,打造了“互聯網+大數據+政務”的技術平臺,為應用互聯網與大數據推進政府治理提供了堅實的軟硬件保障。
1.推進互聯網絡與電子政務平臺有機融合
發達國家普遍將以互聯網為核心的網絡系統與電子政務平臺深度融合,不僅面向不同層級政府和同一層級政府內部不同部門,而且面向企業和公民建立了以穩定、可靠的硬件設備為基礎和以快速、開放的互聯網絡為支撐的電子政務服務系統。
美國在這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其建立的電子政務服務系統包括政府—公民(G2C)、政府—商業(G2B)、政府—政府(G2G)、政府—雇員(G2E)四大類型,每一類型均反映了互聯網絡與政務平臺有機融合的鮮明特征。
此外,英國建立的“劍橋在線”服務平臺和知識管理系統,韓國建立的“唯一視窗電子政府”服務平臺和“31藍圖議程”服務項目,新加坡建立的“政府電子商務網”和“電子公民中心”,都是互聯網絡與電子政務平臺深度融合的典型代表。
2.注重政務服務網站和政府數據門戶網站的協同建設
政務服務網站和政府數據門戶網站(也稱政府數據開放平臺)二者有所不同,前者致力于公開政務“信息”,后者致力于開放政府“數據”。同時,政務服務網站是互聯網與政務結合的產物,政府數據門戶網站則是適應大數據發展與應用需要的產物。當前,發達國家越來越注重政務服務網站和政府數據門戶網站的協同建設。
以美國、新加坡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引領了政務服務網站建設的方向。它們建設的政務服務網站具有數量眾多、分類細致、內容豐富、功能齊全的特征,為企業和公民提供了集行政審批、政治參與、政務公開于一體的一流服務。
以美國超級電子網站門戶“第一政府網站”為例,它依托于強大的后臺硬件支撐,可以高效率、便捷化、智能化、全天候地提供發布政務信息、在線辦理事項、政務參與等服務內容。與之相似,新加坡建設的政務服務網站有著令人驚嘆的廣闊覆蓋區域和豐富涉獵內容,尤其是建設的電子公民網站提供了涵括公民全生命周期所需的幾乎所有的政府信息和服務。
在數據門戶網站建設方面,發達國家集專有域名、數據集、來源機構等于一體,致力于面向企業和社會公開其保有數據,實現數據開放共享和增值利用。如表1所示,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歐盟等國家(地區)已經建成了專門的政府數據門戶網站,并呈現出數據量龐大、來源機構多元、數據格式豐富等共性特征。
3.重視政府信息資源整合與政府數據庫開發應用
信息資源和數據資源是互聯網與大數據技術得以成功應用的基礎條件。發達國家在構建“互聯網+大數據+政務”技術平臺的過程中,突出了對政府信息資源的整合和政府數據庫的開發應用。韓國和美國在政府信息資源整合方面的力度較大。
韓國的做法是把所有政府機構的人事管理(包括雇員培訓和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管理及其他主要內部服務系統均遷移到統一網絡系統,以此實現信息資源的最大化整合。美國的做法則是將信息資源整合嵌入到電子政務整合之中,通過收集、分析整個聯邦政府的業務信息,確定電子政務的體系結構。
政府數據庫建設與應用方面以法國和日本的做法最為典型。法國十分重視并大力開展政府數據庫的建設和利用工作,在堅持高質量、本土化的建設原則下,避免依賴別國數據資源,注重保護本國的數據權益。
日本做法的不同之處在于,一方面明確把政府數據庫建設列入政務信息資源開發戰略,并致力于建設較大規模的政府數據庫;另一方面突出政府數據庫的開發應用環節,將建成的政府數據庫投放到信息服務市場以發揮其經濟與社會價值。
4.突出基礎設施與工程項目的整體布局
互聯網與大數據技術的建設開發一般與信息、網絡、科技、政務等方面的基礎設施和工程項目緊密相關。發達國家對互聯網與大數據技術,特別是“互聯網+大數據+政務”技術平臺的建設,往往與基礎設施與工程項目的整體布局合二為一。
以韓國為例,政府在建設“國家基礎信息系統工程”和“韓國信息基礎設施工程”的基礎上,進一步建設多項電子政務建設工程項目,涉及先進的基礎設施、透明和高效的政府、優質的公共服務、升級的商業環境等。
又如,新加坡按照制定的“無線新加坡”工程項目,不斷完善無線基礎設施,逐年擴大移動政務覆蓋范圍,保障了全民方便安全地使用政務服務網絡;加拿大通過啟動“政府在線”工程項目,有力推動了電子政務的建設進程,并在此后憑借先進的IT基礎設施成為全球電子政務發展最為成熟的國家。
二、互聯網與大數據在政府治理中的應用領域
政府治理是一個范疇寬泛的概念。一般地,作為治理主體的政府對社會公共事務的治理均可納入政府治理的范圍。盡管如此,由互聯網與大數據技術手段自身的特質屬性所決定,并非政府治理的全部事項都能夠和適合應用互聯網與大數據技術。從發達國家的實踐看,互聯網與大數據技術在政府治理中的應用主要集中在三個領域——行政審批、公民服務與公共安全。
1.行政審批
行政審批是互聯網技術作用于政府治理的核心領域。發達國家利用互聯網技術改造行政審批的實踐重點圍繞行政審批的流程、系統和價值維度展開。
第一,運用互聯網技術重塑以公民(企業)需求為中心的行政審批流程。為了實現提供更高效率、更低成本和更優質服務的行政審批目標,發達國家借助互聯網技術,重新塑造了以公民(企業)需求為中心的行政審批流程。
比如,英國打造的“英國在線”網站,擯棄了傳統的以政府職能為中心的模式,而是遵循以公眾需求為中心的設計思想,真正站在用戶角度,按照公眾的需求組織服務內容,并憑借互聯網技術確保社會公眾能夠隨時隨地獲取“一站式”行政審批服務。又如,丹麥利用互聯網技術打造的網上行政審批系統,緊緊圍繞公民和企業需求這一中心,不斷簡化審批流程,提升審批透明度,大幅增加了公民對公共部門的信任度。
第二,依托互聯網技術設計專業化審批申報系統。發達國家為了促進網上審批流程的科學化、系統化和規范化,紛紛利用互聯網技術手段開發了專門的行政審批網申報系統。比如,德國在其“聯邦在線2005”計劃中運用互聯網絡技術建立了電子審批系統,為申請人的個人認證文件和認證信息提供了在線申請與提交的方式,加快了整個審批流程,使得申請人在幾天內即可收到政府的審批文件。
又如,韓國運用互聯網技術開發了“OPEN”行政審批申報系統,申請人在向政府提交相關執照或許可的申請后,可隨時隨地在線查看審批進度,極大提升了行政審批的透明度。
第三,借助互聯網技術統一線上和線下行政審批的價值理念。面對線上行政審批比線下行政審批更加彰顯公平、公正等價值理念的現狀,發達國家借助互聯網技術手段,建立線上線下一體化的行政審批服務系統,以此統一線上和線下審批價值理念。
例如,英國在互聯網技術的依托下,致力于將網上行政審批的公正、公平精神貫穿于現實物理環境中的行政審批,規定政府在與私人企業的投融資活動、信息溝通等方面的流程必須通過商會、咨詢公司、信托投資公司等中介機構完成,以此減少線下行政審批中政府工作人員的受賄機會,從整體性提高線上和線下行政審批的透明性和廉潔性。
2.公民服務
公民服務也是互聯網與大數據技術應用頻繁的政府治理領域。發達國家的政府向公民提供公共服務的許多環節,包括服務需求搜集、公共政策制定、公共資源配置、服務流程再造、服務效果評估等,都不同程度地引入了互聯網與大數據技術,旨在借此提供更加公平、優質和柔性的公共服務。
目前,發達國家互聯網與大數據在公民服務中的應用已經廣泛延伸至行政、居家、教育、就業、養老、醫療、環境、交通等眾多行業和領域,并在這方面提供了許多豐富的、具有典型意義的實踐個案(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相比較而言,互聯網技術在公民服務的成本節省、效率提升、過程透明、手段智能、便民利民、資源普惠等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而大數據技術則在公民服務的需求識別、服務決策、精細供給、預測前瞻、過程監測等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
3.公共安全
公共安全是政府治理中應用互聯網與大數據技術較多的又一領域。從發達國家的實踐看,大數據技術在消防安全、食品安全、社會犯罪等公共安全領域得到了充分應用,互聯網技術則在網絡安全、法律維權、弱勢群體保護等公共安全領域得到了充分應用。
第一,發達國家充分發揮大數據技術在消防安全、食品安全、社會犯罪等公共安全領域的關聯和預測功能,有效幫助決策者提高公共安全服務決策的科學性和提升公共安全服務能力。
美國的紐約、芝加哥和圣克魯斯等城市均在這方面見諸實踐。其中,紐約市消防局從消防、建筑、治安、經濟、城市建設等多個部門中篩選出若干個與火災發生關聯度高的數據,并以此為基礎開發了建筑火災危險指數,不僅有效指導開展消防工作,而且成功降低了火災危害。
芝加哥市公共健康部門根據餐廳的歷史記錄、市民投訴、商業數據、周邊環境等數據對餐廳的食品安全進行排查,有效提高了食品衛生與安全監管的針對性和成效。圣克魯斯警察局通過分析城市數據源和社交網絡數據,既實現了對重點區域犯罪概率的預測,也加強了對犯罪趨勢和犯罪模式的把控力度。
第二,發達國家積極利用互聯網技術在網絡安全、法律維權、弱勢群體保護等公共安全領域的民眾動員、輿論匯集和資源整合功能,在保護兒童免受暴力情色信息侵蝕、提供法律援助與網絡維權支持、幫助特殊弱勢群體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實踐工作,并且收效顯著。
比如,英國依托互聯網技術平臺成立了“互聯網觀察基金”,借助公眾舉報的工作方式,要求服務提供商刪除站內被舉報信息,大幅提高了英國網絡兒童情色治理效果。又如,荷蘭建立了“點滴自由”網民權利維護組織,通過法律援助、經費贊助、技術支持等方式協調網民開展維權活動,不僅增強了網民維權意識,而且提高了維權行動的成功幾率。再如,新加坡借助互聯網技術為弱勢群體開通了應急服務“70999短信”,當語言和聽力有障礙的個體遇到緊急狀況時,可通過該短信服務及時獲得應急求救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