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1月9日刊發一篇《強推關注公眾號 基層干群煩透了》的讀者來信:一些部門和單位用公眾號、APP等現代信息手段傳播政策、公開政務,方便群眾辦事,是一件好事。但有的部門和單位卻層層下任務,要求強行關注下載……群眾來辦事,要求辦事群眾先下載APP、注冊并捆綁手機號、填寫個人信息,有時還強行要求完成100條至200條下載任務。其程序繁瑣,既誤時間又耗流量和資費,群眾很有意見。基層干部每天一上班,就得打開各類APP和公眾號,發朋友圈、點贊并截屏反饋,同樣不堪其擾。
政務類APP、公眾號的大量涌現,是互聯網時代政務快速發展的產物,符合社會趨勢。在這個信息技術越來越發達、移動終端越來越普及的時代,政務類APP、公眾號滿足了信息及時共享的民生訴求,老百姓動動手指頭就能了解到政策法規、政務公開、便民信息等等。政務類APP、公眾號甚至可實現部分民生事項的在線辦理。所以有網友說,一個運營良好的政務APP、公眾號,裝載的是一顆便民的心。
然而,《人民日報》的那篇讀者來信,反映出一個普遍的問題:政務類APP、公眾號的研發建設已達到過猶不及的地步。不少部門和單位對此一哄而上、競相比拼,甚至一搞就搞好幾個,有的還為某個單項活動特意研發建設APP,極力追求“人無我有,人有我優”。政務類APP、公眾號甚至被當作裝點基層政務智能化、現代化門面的技術道具。若相關部門以行政手段層層分解、強行推廣,將辦事與下載APP、關注公眾號相捆綁,不下載或關注就不給辦事,就是強人所難、好心辦壞事了。
大量強推政務類APP、公眾號,其實是在制造新的形式主義。《半月談》雜志去年10月報道,一個基層工作人員抱怨,一個市級部門的公眾號要求他們完成的關注量與區域戶籍人口數基本等同。“這怎么可能?難道連襁褓中的嬰兒都得掛部手機?”有基層工作人甚至說,“管他瀏覽量多少,領導看到就行”。可見,這實質上就是在追求形式主義。此前有媒體報道的部分政務APP久不更新、便民信息不足就是明證。
大量強推政務APP、公眾號也是在消耗公共財政。開發運營政務APP、公眾號需要花錢,花的是納稅人的血汗錢。有的政務APP以信息發布為主,多為一次性開發,成本或許不大。而有些政務APP,據說一次性投入的開發經費就有數十萬元,外包給一些公司更新維護,每年大概還要投入數十萬元經費,多的甚至高達上百萬元。
因此,有關部門應加大對政務類APP、公眾號的檢查和整頓力度,避免其重蹈“僵尸網站”的覆轍,從而給基層干部群眾帶來新的負擔。政務類APP、公眾號的建設也應強化頂層設計,致力于統一發布,取消各自為政、各搞一套的做法。至于各地方、各部門的內容模塊,可根據實際需要進行設置和調整。政府開發APP、公眾號也應考慮群眾需不需要、成本壓力大不大、社會效益好不好以及如何形成長效的維護更新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