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森LightCycle評測:臺燈而已憑什么賣4000塊?
提到戴森,你會想起什么?是標志性的無葉風扇?還是這兩年火遍時尚界和科技界的吹風機?
其實無論風扇、吹風機乃至戴森的無繩吸塵器、掃地機器人,這些產品的核心都來自于戴森的當家技術:數碼馬達。以前在和戴森英國工程師談笑風生的時候,他們表示自家的數碼馬達技術,領先友商三年以上。
而上個月,戴森一口氣在北京發布了三款新品。除了冷暖風扇和掃地機器人的升級版,戴森還推出了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款臺燈Lightcycle。拋開了數碼馬達,這款燈又有什么黑科技之處呢?
其實在講這款燈之前呢,還有一個小插曲。眾所周知,戴森這個品牌名來自創始人詹姆斯·戴森,被英國媒體譽為“英國設計之王”。
他的兒子杰克·戴森受到父親影響,也成了一位設計師。然而,他沒有延續戴森公司在數碼馬達上的技術積累,反而自己成立了燈具照明公司,并發布了自己的首款產品CSYS LED燈。
隨著去年戴森公司對這家公司收購的完成,老爺子也正式把他兒子的臺燈納入麾下。CSYS的基礎加上戴森工程師的升級,就成了真正意義上第一款戴森的燈具——LightCycle。
開箱組裝
具體的開箱視頻,可以查看文章最開始的視頻。不過不得不說,快遞剛到的時候,確實被這個包裝的大小和重量嚇了一跳,還以為這又是一款戴森的無繩吸塵器。
打開包裝以后就可以發現,由于零部件體積問題,這款臺燈是需要自己組裝的。主要包含豎直的主燈架、燈臂、底座及卡扣、電線。
零件組裝起來也并不復雜,主支架與底座結合扣好。支架上最上方的滾輪向后推,把燈頭放入滑軌松手,連接上電源觸點即可。
相比CSYS還需要專業的螺絲刀,這一代產品在不借助任何工具的情況下就可完成組裝拆卸。
組裝好后,它和一般的臺燈外觀差別還是挺大的,很多人說LightCycle看上去像吊車,但看慣了五顏六色的塑料臺燈,鋁合金搭配黑色或白色的噴涂,這股極簡的工業風還是能給你帶來不一樣的感覺的。
LightCycle臺燈組裝好后的臺燈體積也比一般常見的家用臺燈更大一些。高度方面支持20cm到70cm的調節,燈頭及散熱臂約50cm的長度也可自由拖動。由于接線口在底座底部,所以底座也支持360度旋轉。
調節高度角度時,阻尼比較適中。既可以輕松直接拖動,也不會太松導致無法卡住燈臂。
主支架上,還包含一個USB Type-C的接口,可以給常用的電子設備充電。不過稍顯遺憾的是,底座并不支持無線充電,或許要等到下代產品上了。
臺燈的所有操控區域都在燈頭上,主要有三枚冷光和三枚暖光LED組成,可模擬不同溫度、不同亮度的光源。燈頭還并搭配了七邊形反光壁,并由一層PMMA柔光膜分離,可實現100-1000多勒克斯的亮度調節、2700-6500開爾文的色溫調節。
燈頭頂部分別是臺燈開關、亮度調節和色溫調節,三個開關均為觸摸開啟。燈頭下部則分別是人體傳感器、自動模式開關、人體感應開關和日光追蹤開關,后三者分別為實體開關,開關上還有指示燈。
用六十年?熱管技術
戴森表示,在27到31度的實驗室環境下,以每天使用8小時的時長來計算,可以使用60年以上。按照一般家庭的正常使用時長,結果會遠超于實驗室結果。這主要是因為LightCycle臺燈使用了“水冷”。
普通LED燈工作時的標準溫度都在130度,但是這樣的溫度下工作會縮短LED的使用壽命,而且亮度會隨著使用時間而衰減。雖然這種衰減在每天的使用中不易察覺,但如果以月為時間單位來看,就會比較嚴重了。
在LightCycle的散熱燈臂上,可以看到一根銅管。實際上這根密閉的銅管內部有冷凝液。在燈頭較熱的部分,冷凝液會蒸發,吸收附近的熱量。之后蒸汽向尾部流動,隨著向環境散熱,再次凝固成液體流回燈頭,以此往復。
這項技術最早由NASA開發,用于人造衛星。近年來許多手機的散熱,也參考了這個原理,應用在燈上還是第二次(當然第一次是CSYS)。
在正常使用中,可以明顯感覺到燈臂的溫度,大概在50至60度間,觸感比長手機發熱更燙一點點。
不頻閃和防眩光怎么就護眼了?
作為一款面向專業的臺燈,除了長壽命不衰減,LightCycle還主打防眩光和無頻閃。
上文提及,燈頭搭配了七邊形反光壁由一層PMMA柔光膜分離,能均勻混合光線,形成單一光源,最大程度減少陰影干擾。下反光壁能將燈光聚焦,以提供勻照度,并實現眩光控制。簡單來說,這些程序就是為了讓燈光更加均勻且更加集中在特定區域。
用一本雜志就可以簡單測試,可以看到不防眩光的臺燈會有明顯集中的光斑,而戴森LightCycle則沒有這個問題。
而說到無頻閃就要先弄懂什么是頻閃。其實大多數LED燈都存在頻閃現象,究其原因是因為日常用電是220V 50Hz的交流電,形成的電流大小也是呈正弦波形波動的。
LED燈對電流反應很明顯,電流大的時候,光也就亮,電流小的時候光就小,這樣就造成了頻閃。
所謂50Hz交流電,一秒鐘電流完成50次正弦波形轉換,我們的大腦其實分辨不出來。但控制瞳孔收縮等的眼部肌肉則可以察覺這些迅速的變化,頻閃過大,肌肉長時間處于緊張工作的狀態就會造成視覺疲勞,長期處于這個狀態則還會損傷視力。
市面上的護眼燈,就是通過增加電容、改善電器電路等方法調節工作電流來降低或消除頻閃。然而降低頻閃的效果與產品售價是指數型增長的,這也是為何戴森這款臺燈售價高的原因之一。
氣氛用:日光追蹤
講完硬件上的技術,戴森還在軟件上給了LightCycle更多玩法,比較有意思的就是智能追蹤本地日光技術 。
首先,戴森在全球不同地區進行了超過100萬次自然日光環境測量,并將日光數據輸入數據庫。戴森臺燈內部的32位微控制單元,可通過藍牙讀取手機App中設定的地區,下載當地的日光算法數據,并將其輸送至光學驅動器,以便動態調節整體輸出色溫和亮度。
簡單來說,早上的太陽光是黃色的,這時候LightCycle也會模擬同色溫的暖色燈光。午間的太陽光是白色的,這時候臺燈則模擬同樣色溫的冷光。這個色溫還會根據時間實時調整,并且北京、上海等不同地區,相同時間也會根據地域模擬不同顏色的燈光。
這樣做的好處,除了給臺燈帶來照明以外的氣氛燈功能,還可以通過模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光潛移默化地影響生物鐘。
專業用:三種模式
氣氛燈以外,戴森在專業照明方面也不在話下。通過戴森Link App,你可以根據不同使用場景等,調整亮度、色溫到最佳照明效果。
Study模式下,可追蹤3,600至5,200開爾文的當地日光色溫,均勻照明的同時還可選擇不同色溫防止疲勞。
Precision模式下,可輸出4600開爾文的棱紋高強度燈光,有助于提供視覺敏銳度。 燈光顯色指數達90以上,可呈現與日光極為接近的色彩,適合設計師等專業工作者的使用。
Relax模式下,可輸出2900開爾文的暖光,放松的同時可確保充足的閱讀亮度,睡前看書的時候減少對眼睛的損傷。
Boost模式,專為迎合最大聚焦工作需求而設計,可獲得20分鐘更高強度的照明。
自動模式,臺燈可根據環境燈光,兵自動計算輸出人眼舒適的閱讀亮度。
此外產品還支持勿擾模式,當檢測到周圍有人,即會激活被動式紅外傳感器以開啟燈光,若在2分鐘內未感應到任何人體活動,燈光便會減弱亮度至徹底關閉,以節約用電。
總結
看慣了百十來塊的臺燈,戴森LightCycle官方3990的價格確實出乎意料。但筆者想說的是,這將近4000的價格并非完全是品牌溢價, 還包括優秀的工業設計、銅管液冷散熱防亮度衰減、七邊形反光壁和PMMA柔光膜防炫光、優化電路防頻閃以及軟件算法上諸多玩法,讓這款產品的定位不只是一 個專業級別的臺燈,還是一款高顏值的氣氛燈。
此外,旗艦產品并不能用性價比的思維來衡量,這類產品的研發周期更長,研發成本也更高,這些終究是要均攤到產品售價中。
就好比iPhone XS一定不會比紅米手機多50%的功能,但價格的差距也肯定不止紅米的一倍。(中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