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AI與假新聞, 蘋果和Facebook為何會各執一詞?
俗話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只不過如今隨著AI技術的發展,耳聽和眼見都可能難以為實了。
“我們覺得熱點新聞應該由人工來篩選。” 6月底,蘋果公司CEO蒂姆·庫克在舊金山對外發聲。據說話音一落,硅谷科技界一片嘩然,
“我們很高興地宣布,Bloomsbury AI團隊已經同意加入。”一周前,Facebook發言人喜形于色,面對新聞媒體表示,“我們期待并歡迎他們加入Facebook,我們迫不及待想看看我們共同構建的是什么。”隨著消息傳出,扎克伯格決定收購這家英國初創AI技術企業的心愿塵埃落定。
幾乎在同一個時間段,蘋果公司與Facebook對于AI、假新聞發出了迥異的聲音,也采取了東趨西步的舉措。兩大巨頭近期對于這件事情的態度,為何會如此不同?
首先,擺在我們面前的現狀是:AI技術正在“催生”假新聞的發展。
對于圖片,AI可以將“馬”變成“斑馬”;對于語音,AI可以捕捉某個人的聲音來拼出程序員想要用這聲音說出的任何句子;對于視頻,AI則能在學習被程序員“喂”給的視頻后,自己按熱點和關注度生成新的新聞內容。
事實上,當普通的新聞讀者根本無法判斷出,擺在眼前的新聞究竟是來自于真實世界,還是來自于杜撰者一時興起、或者AI合成的結果時,一首《霧里看花》也許最能表達讀者的心情——“借我借我一雙慧眼吧,讓我把這紛擾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對這雙“慧眼”的渴求,社交網絡巨頭Facebook最為迫切。
今年3月17日,美國《紐約時報》報道指出,Facebook有超過5000萬用戶信息數據被一家位于英國的公司“劍橋分析”泄露,其通過數據分析對目標用戶推送廣告,從而在政治領域控制或者說引導了選民的投票傾向。
獲取用戶信息進行數據分析,再使用用戶喜好的方式滲入社交網絡,從而達到改變用戶心理認知的目的。這一方式在互聯網領域的個性化推薦功能中并不陌生,在以往甚至被大家認為是商業中一套“效果良好”的營銷手段。
只不過,將這種操作應用到對一個國家或政體影響深遠的競選活動中,是政府機構和公眾無法接受的事實。Facebook因此在3月19日,經歷了四年以來最大的股價下跌,跌幅達6.77%,市值蒸發367億美元。
美國聯邦委員會和歐盟同時要求對Facebook的數據泄露問題進行調查。若屬實,對Facebook的罰金將有可能高達2萬億美元。而此時Facebook的總市值則是4885億美元。
以毒攻毒:面對假新聞,Facebook想借AI的“慧眼”打假
差點被“劍橋分析”拉下水的Facebook,在經歷了痛苦的、被認為“非死不可”的幾個月以后,隨著2018年11月美國總統中期選舉的臨近,正面臨著另一個巨大挑戰:如何保證在接下來的選舉中,不因平臺上的虛假新聞再次背鍋。
這一次,作為AI鐵粉的Facebook,打算繼續使用AI技術來打假。無論是打算用AI“以毒攻毒”也好,還是因為人工編輯遠遠不可能跟上現有社交媒體上廣泛傳播的新聞數量和速度,Facebook在6月4日提出擬定以最高不超過3000萬美元的價格,收購位于英國倫敦的Bloomsbury AI公司。
Bloomsbury AI是一家創業公司,以計算機自然語言處理能力見長。特點包括開發自然語言處理工具、讀取文本文件、回答與文本內容相關的問題、以及進行推理與集成。而Facebook意在使用Bloomsbury AI團隊開發的“Cape”等軟件,來處理平臺上的假新聞、以及其他各種內容問題。
讓我們先回溯到2016年8月,當時在大數據和機器算法流行的人工智能大背景下,崇尚技術完美主義的Facebook就首當其沖,舍棄了之前主要由專業記者組成的紐約合同工編輯團隊,將熱門話題的編輯、推薦和排名全部交給機器算法,然后由一個新的新聞審核團隊來把最后一道關。
然而在舍棄人工編輯后的第三天,Facebook平臺上就出現了一條新聞——“和川普就性別歧視議題爭論的Magyn Kelly,其實是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希拉里·克林頓的秘密支持者,因此遭保守派陣營的福斯電視臺解聘”。
這條新聞后來被證實是由山寨新聞網站“Ending The Fed”發布的假新聞。
可是,新聞被Facebook抓取到以后,由于Magyn Kelly的高知名度和內容的高敏感度,迅速在社交媒體上被廣泛轉發。由于有足夠多的引用文章和發帖,這條新聞輕松通過了Facebook算法和人工審核團隊的檢查。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要保證每一條新聞的真實性,請專業的編輯人士對每一條新聞的來源和內容進行核查,是最保險的方法。
但用日益增多的人工編輯,來處理對應的日益增加的新聞量,更像是在朝成長為一個專業媒體公司的方向前進,而這不在當時Facebook的計劃范圍內。Facebook CEO馬克·扎克伯格在2016年的一次提問中就曾直言:“Facebook是一個科技公司,不會成為一家媒體。”
而后,隨著假新聞問題屢屢出現,Facebook在2017年1月宣布成立“Facebook新聞項目”,引進用戶為假新聞打標簽的功能。同時與外部新聞機構合作,為其開發新產品。但這似乎都只是治標不治本的動作。因為對于由專業新聞機構以外的發布者生成的新聞,普通用戶仍然不具備足夠深的專業知識來判斷新聞的真假,并為其打上標簽。
不過,雖然AI驅動了新型的足以以假亂真的偽造假新聞的技術,也同樣提供了可以破解偽裝的方法,例如:對文字信息里的內容進行多個可信來源的對比驗證;通過確認文件的特殊數字簽名,判斷文件是否來自可信任的機構,或者是否來自最初生成視頻的設備;所有記錄數據都需要包含生成時的原數據,包括視頻錄制的時間、地點和錄制設備;照片上的內容和拍攝現場的時間是否相符;使用“谷歌地球”之類的軟件,檢查照片或視頻拍攝地點附近的自然環境背景,看是否和證據中聲稱的一致等。
可見,當前對于AI催生的假新聞,Facebook的策略是:以AI技術打假為主、以人工審核為輔。
蘋果公司:所有熱點新聞都應該由人工來篩選
與Facebook和谷歌在新聞上通常“以量取勝”的特點不同,一向走“內容精致”路線的蘋果公司,在處理虛假新聞的問題上,則更傾向于“以質取勝”的方向。
蘋果公司CEO蒂姆·庫克雖然因為6月底在舊金山的那一番講話令整個硅谷嘩然,但他似乎并不在意。除了希望加大人工干預,庫克還強調:“我并不是要批評那些和我們做法不同的人。蘋果公司一直以來都嚴格遵守管理標準,我們重質不重量。”
對于即將到來的美國中期選舉,蘋果公司期望改變曾在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期間,假新聞現象嚴重的局面。
就在他對外發出這番言論之前兩天,蘋果公司在6月25日晚宣布將在其新聞程序 Apple News 中開辟 2018 中期選舉板塊,并對用戶承諾在 11 月份的中期選舉期間,會提供真實可靠的新聞和獨家策劃的亮點板塊。
據悉,該功能將提供由 Apple News 團隊中的資深編輯挑選出來的可靠的新聞源、分析報道以及評論文章。同時,Apple News也會聘請專業的撰稿人撰寫新聞,與其他新聞源形成互補。
這一次,科技范兒的蘋果真的是要在“人工”上下功夫了。
谷歌: 訓練系統,強化與新聞機構和記者的合作
雖然在用戶隱私的問題上,目前谷歌不像Facebook一樣被各方緊盯著。不過作為搜索引擎巨頭、用戶日常搜索信息的主要來源之一,谷歌也表現出謹慎的態度。
今年三月,谷歌宣布成立“谷歌新聞倡議”計劃,承諾在未來三年內投資3億美元,實現三個目標:突出準確新聞;同時打擊錯誤信息(尤其是在突發新聞事件中);幫助新聞網站從商業角度繼續增長,并創造新的工具來幫助記者做他們的工作。
就在六月初,谷歌在印度與BooLead、DATALEADS以及Internews新聞公司合作,成立了“谷歌新聞倡議”培訓社區,目的就是幫助新聞從業人員打擊虛假新聞。該社區將在未來一年內為8000名記者提供英語和其它六種印度語言關于“事實驗證”的相關培訓。
谷歌新聞實驗室負責人Irene Jay Liu說:“當記者和社區合作,用在線工具來驗證信息,他們可以建立一個可信媒體的堡壘來對抗錯誤信息的浪潮,”
從谷歌對于技術糾錯的定位中,我們可以看到其與Facebook的思路也略有不同,谷歌作為搜索引擎,主要是抓取互聯網上的信息。因此其新聞的真假性,更多地取決于其源平臺上信息的準確性。
而谷歌和新聞原作者之間并沒有直接的從屬或會員關系。因此,在構建健康新聞生態環境的過程中,谷歌更多的是采用以自身資源或技術幫助媒體行業打擊假新聞為主、以自己的技術識別假新聞為輔的形式。
在這些科技巨頭公司中,或許Facebook和谷歌公司從來沒有想過將新聞或者內容作為主要的業務方向。但在看重內容并希望將內容作為新盈利來源的蘋果公司看來,必須要將新聞真實性作為主要策略。目前,準確、真實、個性化的新聞會成為其精雕細磨的業務方向。
在三者中,蘋果公司選擇了為確保新聞的準確性,最為審慎的路線,而Facebook和谷歌,則將一部分籌碼押在了對AI技術的運用上。
由AI催生的假新聞,最后應該由誰來打假?在“以量取勝”的情況下又有誰有能力來打假?這樣的問題同樣擺在了大洋彼岸——國內眾多新聞內容分發平臺的面前。
在當前完全將打假的重任交給AI,似乎還存在著一些風險。因為和任何圖像識別與機器學習技術一樣,使用AI來發現假新聞,從原理上來說雖然可以實現,但仍需要復雜的語義分析、自然語言處理能力以及數據訓練。
對于Facebook在收購Bloomsbury AI團隊以后,能否在美國中期選舉期間用AI防止假新聞的出現,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