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華為何剛:5G和AI,我們提前踩上未來的車道
這幾年國內對于CES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原因則來自多個方面。一方面是技術上的升級,另一方面則潛藏了產商的一些小心思——如何更快的在海外市場扎根。趕在2018CES現場,我們對華為終端手機產品線總裁何剛做了采訪,不過這次華為更多是在說技術與趨勢。
面向未來:
未來有很多特點,其一是更高的下載速率;現在從4G發展到5G意義在哪呢?何剛說是“人們越來越接受不了等待以及地清晰度的視頻和圖片資源”。另一方面是時延的問題“4G的時延是幾十毫秒,到了5G,這個數值會縮短到2毫秒,也就是可以實現精準控制。比如無人駕駛,因為時延減少,才有可能實現實時控制。也比如無人機的空域管理;由于低延時,未來我們可以做無人機的5G承載系統,可以實現彼此的路線、安排、劃定飛行范圍。”
華為終端手機產品線總裁何剛
“沉浸式也是未來的一個關鍵詞,當然是指VR的場景下。只有更高的帶寬和更低的時延,才有可能做到更好的體驗。短時間內要進行交換和處理的內容資料太多、本地存儲都會是限制之一;基于更高的通信能力,這些問題才能得到解決。”
此外,雖然這次在CES上華為準備有二代VR頭盔、Q2智能家居路由等設備,但是在開場,何剛仍舊對Mate 10 Pro做了一番講解。作為一個新市場,Mate 10 Pro通信領域的優勢在美國依舊存在。何剛說“我們拿蘋果、三星和Mate 10 Pro 作對比,我們在數據下載的表現是最好的”。之所以強調這些,則因為“未來無線全連接時代產品,我們不僅僅有很好的連接,還要實現家庭內無縫的體驗;我們華為兩年前推出了HiLink技術標準,接下來則是技術和產品成熟與推廣的節點”。
現場QA環節:
一、關于全面屏和AI
首先是去那面屏技術,他看起來就很酷,當然我個人希望能達到100%全面屏;至于未來這個部分會有什么發展,目前看有幾個方向。包括上下做的更窄,同時克服聽筒和揚聲器;我不想現在透露更多,但這是我們目前和消費者共同的訴求。所以在2018年,不斷提升屏占比仍舊是更關鍵的話題。
AI部分我隨便講一講:到現在為止華為麒麟970仍舊是行業最領銜的解決方案,也可以說是跨時代的產品。至少他讓智能手機在端側的AI本地能力。我們希望在本地,讓手機知道你在做什么。比如以前你用手機拍外灘,手機不知道你在拍什么;現在手機能知道你在拍外灘,但是仍舊不知道更多信息。這就是AI芯片的意義,它自己能夠不斷學習,并且了解更多。在新機發布前,我們用了近億張照片讓手機識別你在拍什么,如何去調節參數等等。
二、如何看待和高通AI思路的區別?
就像過去CPU和GPU從集成到獨立、手機照片的芯片集成處理再到獨立DSP處理、低功率傳感器協處理器的出現一樣;高通的集成AI芯片似乎也是遵循這樣一個規律。雖然我們不方便評論高通的規劃,但是在我們看來,手機這種需要低功耗處理的設備,一定需要更為獨立優化的芯片。不過別家產品我了解不多,這些只能代表我個人的觀點。
三、如何評價智能家居的各種協議
目前看HiLinke的思路是我們可以和各行業更優秀的廠家一起合作,我們華為也不希望自己親自去做每個不同的領域。這是我們的思路。目前看這個解決模式還是比較強的。
選擇開放的缺點是成長性相對慢一些。但是當消費者理解“每個行業都選擇最優的合作者”這個模式后,會像滾雪球一樣快速增長。
四、VR二代是一個嘗試性產品,還是消費級產品
之前的一代產品是把手機插入頭戴式頭盔體驗的,主要限制在于手機屏幕分辨率不夠,就算是旗艦單眼分辨率也就是1K,這代我們用了獨立顯示屏,單眼視覺在1.5K以上,幀率也有所提升。這一點我們主打頭戴式隨身影院,而并不僅僅是游戲。
所以我們通過這些提升來提供更好的電影院效果,除了硬件提升同時還增加了內容量,這是我們嘗試在消費者心中提供一個新門類。一般產品都會有熱度期、下降期、在一個新的熱度,產品才能成熟。我們認為VR現在處于這么一個略微下降的態勢,但是經過摸索,會成為成熟的產品。(王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