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兩位院士都是啥來頭?
來源:長安街知事今天上午10點,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南京理工大學王澤山院士與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侯云德院士榮膺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王澤山是我國著名火炸藥學家,被稱為“中國火藥王”。他1960年畢業于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哈軍工),1986年至今任南京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王澤山創立了“發射裝藥學”,是中國發射裝藥理論體系的奠基人,提出了系列新概念和新原理,出版著作15部,199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長安街知事(ID:Capitalnews)注意到,王澤山在火炸藥學領域獲得多項重大研究成果。自上世紀九十年代起,他研究了發射藥燃燒的補償理論,發明了低溫感含能材料和高能量密度裝填方法,顯著提高了發射裝藥的能量利用率。2000年以后,他發明的等模塊裝藥和遠程、低膛壓發射裝藥,解決了國際軍械領域長期未解決的瓶頸技術。
由王澤山創新發展的系列火炸藥技術,開啟了我國火炸藥領域從“跟蹤仿制”向“自主創新”發展的新征程。作為第一完成人,他先后獲國家科學技術獎一等獎3項,國家和省部級科學技術獎7項。
另一位獲獎者侯云德,是我國生物醫學領域杰出的戰略科學家,我國分子病毒學和基因工程藥物的開拓者,現代醫藥生物技術產業和現代傳染病綜合防控技術體系的主要奠基人,1994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1955年,侯云徳畢業于同濟大學醫學院。20世紀60年代,因研究仙臺病毒取得開創性成就,被原蘇聯高教部破格越過副博士學位直接授予蘇聯醫學科學博士學位。
歸國后,侯云德投身于我國醫學病毒學事業,根據疾病防治的需要,在分子病毒學領域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性成果。1982年,他首次克隆出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人α1b型干擾素基因,并成功研制我國首個基因工程創新藥物重組人α1b型干擾素,被譽為“中國干擾素之父”。
2008年,侯云德被國務院任命為“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傳染病防治”科技重大專項技術總師,領導設計了我國2008—2020年降低“三病兩率”和應對重大突發疫情的傳染病預防控制的總體科技規劃,使我國成功應對了近十年來的歷次重大疫情,為我國現代傳染病防控技術體系的構筑做出了特殊貢獻。
長安街知事(ID:Capitalnews)發現,侯云德獲獎,為北京再添一位最高獎得主。作為我國最高科學榮譽,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自2000年正式設立以來,已有29位科學家獲此殊榮,其中20位來自北京,占比達69.0%,展現了北京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強勁勢頭。
國家科學技術獎每年評審一次,獎勵了一大批在我國科學技術活動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個人和組織,比如“載人航天”“探月工程”“青藏鐵路”等獲獎成果舉世囑目、彪炳史冊,充分調動了廣大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去年獲得國家最高科技獎的是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屠呦呦和超導物理學家趙忠賢。此前還有核武器技術專家、兩彈一星元勛程開甲,建筑與城市規劃學家吳良鏞,運載火箭與衛星技術專家孫家棟,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人獲此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