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崗新型智慧城區運行管理中心
各種城市信息顯示在屏幕上,只要點擊鼠標就可逼真顯示城市某個街區的3D影像,宛如親臨其境。此外,該街區的所有相關數據亦可瞬間在屏幕上顯示。 2013年,龍崗區率先全面啟動智慧城市建設,成立區智慧城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由區委書記和區長任雙組長,每兩月召開一次工作協調會,全面統籌推進智慧 龍崗建設。針對缺乏智慧城市建設總體規劃、多頭建設、多頭管理、“信息孤島”等國內智慧城市建設的常見問題,龍崗區秉承全區一盤棋理念,強化統籌規劃,采 用“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全面提升城市管理和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在區委、區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全力推進下,如今龍崗 已成為國內知名的智慧城區之一,通過一部手機就可開展各項工作,構建了一個可以實現移動辦公的“數字政府”。
2018年5月和6月,深 圳市委、市政府將龍崗區列為“數字政府”建設、“數字政府”大腦建設試點,龍崗區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以打造“智慧大腦、掌上政府、指尖服 務”為目標,在全國率先建成區級集運行指揮、體驗展示、數據存儲于一體的智慧中心,并在全國率先系統性地探索實踐“掌上治理”模式,有效解決了城區治理和 發展的痛點,形成具有可復制性的“龍崗經驗”。
建設“超級大腦”——打破“信息孤島” 構建“大數據湖”
如果將龍崗智慧中心168平方米的全LED大屏幕比喻成眼睛,那么這眼睛背后就是城市的數字化政府“大腦”——龍崗智慧中心。智慧中心匯聚了全區所有系 統資源,可實時調取全區近萬組監控視頻、人臉識別設備、消防栓等各種物聯感知終端,隨時對經濟運行、安全維穩、應急事件進行分析研判和調度指揮,基本實現 “一屏知全局”。
那么,這個聰明“大腦”是如何打造而成的呢?
對于人而言,耳聰目明,方謂聰明。對于“數字政府”大 腦而言,同樣需要一個可及時感知城市的數字化神經網絡。正是基于這樣的理念,龍崗摒棄多頭建設,成立區“數字政府”改革建設工作小組,統籌并督促全區“數 字政府”改革建設工作,開展統一規劃,統一建設,選擇華為擔當“總設計師”,在全市率先建成由區屬國企建設的“兩張網”:政務網實現“區—街道—社區”以 及校區、園區、醫院等地按需覆蓋,建成視頻專網,實現全區按需共享,實現“一網通全城”。
這張與“大腦”相連的神經網絡有多強?一組數 據顯示:高清攝影頭3萬余個,高清一類探頭1.3余個,可隨時調用4700余組高清人臉識別攝像機,全區建成1.5萬個專用物聯信息點,目前累計有效物聯 數據超350億條,日均匯集4500萬條,初步形成物聯大數據規模。據悉,物聯網已部署1萬多個智能桿,可同時為小微基站、物聯感知、路燈照明等提供物聯 支撐,為“萬物互聯”創造了條件。
正是依托這一神經網絡,為匯集數據、更新數據提供了堅實的硬件基礎。“我們堅決破除部門藩籬,打破信 息孤島,全面匯總各方面的數據,確保了信息的完整性。”龍崗區大數據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龍崗歷來重視數據歸集工作,特別是在今年,按區委、區政府東進戰略 攻堅年的要求,開展“匯數2018攻堅行動”,全面推進數據歸集清洗共享工作,從6月份至今政務數據量增長超3億條,實現更新類數據共2.9億條。截至9 月30日已匯集全區各類數據約370億條,其中政務數據總量超14.05億條,對數據進行清洗,已發布信息資源目錄2038條,形成“數據超市”供全區使 用。
“目前,龍崗的‘大數據湖’已經初現雛形,數據內容比較充實。”來自航天院等第三方公司的專家認為。
豐富、完 整、適時的數據,讓“大腦”日益智能。龍崗智慧中心依托日益完善的物聯感知、數據傳輸、數據共享、大數據分析等網絡和平臺,可根據感知的數據對各領域現狀 進行“層層下鉆、抽絲剝繭”,進行分析、生成問題、提出建議并自動形成書面報告;在應急管理層面,可調用全區所有監控視頻,前端感知應急事件的態勢,通過 大數據分析,自動生成“事態數據模型”。
打造“掌上政府”——智慧中心往移動端延伸 推出“一張圖”治理模式
龍崗某個街道的一個路口,自行車橫七豎八地亂停亂放。區領導通過手機看到這一幕之后,隨即在區里的重點工作群里找到街道負責人,街道負責人馬上調用該路 口視頻影像查看情況,通知相關部門負責人組織人員清理。20分鐘后,路口亂停亂放的自行車清理完畢,街道負責人隨后在手機上向區領導報告整治情況,并上傳 圖片。
這就是智慧龍崗和“數字政府”建設作為“一把手”工程,在社會治理工作中的典型案例之一。
龍崗已不滿足政府數字大腦在PC端的應用,開始大力開發移動應用:基于智慧中心完善的“大腦”功能,同步開發移動端“大腦”應用,重點推動智慧中心往移動端延伸,將“數字政府大腦”全面映射到移動端,構建“掌上大腦”。
目前,一個基于應用移動化的“掌上政府”已初步成形。“我們基于電子商務的理念來進行數字政務開發。”龍崗區大數據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統計顯示,“掌上 大數據”已實現龍崗概況及各領域主要數據指標移動端全面感知,涉及27個單位、12個板塊,包括人口分布、經濟指標、土地空間、項目建設、安全生產、交通 路網、生態綠化、基礎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網格事件、機構隊伍等,可實現多維度數據分析,實現隨時隨地掌握全局數據,為了解社會各方面運行狀況、決 策大小事件提供精準數據支持。
同時,龍崗區推出“一張圖”治理模式,在全市率先建成時空信息云平臺(電子地圖),涵蓋34類專題共 328個數據圖層,結合無人機航拍、掌上“天眼”等技術,已形成重大項目、房屋質量安全、危險邊坡監測、視頻監控、城管事件、“三小”場所、建筑工務、高 空查違等“一張圖”管理的品牌應用,通過一系列基層治理創新,促進城市管理可視化、精細化、精準化治理,實現“一圖全面感知”。
此外, 龍崗區還積極結合“雪亮工程”建設,打造龍崗掌上“天眼”,在移動辦公系統中實現視頻監控實時在線、視頻數據實時共享、視頻點位實時觀看,將視頻信息通過 視頻專網下沉到移動端,在手機端通過實名認證和身份校驗,進入區視頻監控中心,實現隨時隨地對重點場所的感知,輔助領導迅速決策。
實現“指尖服務”——747個政務服務事項 實現跑動不超過1次
“以前跑斷腿,現在動動手指就可以了。”平湖一家珠寶檢測儀器生產的企業老板徐先生說,以前要申請研發等各項扶持,不但自己要仔細研究政策,還要跑政府 部門提交資料,溝通起來也費時費力。“現在只要在手機上使用政府開發的科技政策計算器,將自己企業情況一輸入,就可以算出能拿到多少補助,在網上提交相關 資料,然后就可以等待審批結果。”
這是龍崗區借助數字政府平臺,建設產業管理服務平臺帶來的結果。近年來,龍崗區大力推行網上申報及受 理工作,打通“需求端”與“供給”,為企業提供“兩個精準”服務(服務對象精準、服內容精準)。目前,產業管理服務平臺項目數據庫模塊、扶持資金申報模塊 都已部分上線,實現區經促局負責的扶持項目(14項)、區科創局負責的扶持項目(28項)線上申報及受理。截至8月30日,共計有2359家企業在該平臺 申請注冊。
這是龍崗區借助數字政府平臺打造指尖服務的縮影。近年來,龍崗一方面積極推動全流程網上辦理,推動全區747個政務服務事項 進駐網上辦事大廳,覆蓋了24個區屬部門、11個街道和111個社區,所有事項100%實現跑動不超過1次;另一方面,龍崗區整合區網上辦事大廳、“龍 崗+”APP以及“龍崗政務服務”微信公眾號相關功能,推行政務服務事項全流程網上辦理模式,精簡申辦材料、優化辦事流程,實現了手機端辦事前微信預約、 叫號信息微信推送、辦事過程微信查詢、部分事項微信辦理、辦事繳費微信支付、辦事結果微信推送,辦事地址微信導航等“指尖服務”。
除了 整合網上門戶,龍崗區還統一實體門戶,已建成覆蓋區、街道、社區、園區四級的綜合業務系統,實現了“一口受理,一窗通辦”,群眾在街道和社區的綜合窗口可 就近辦理業務,全區政務服務地點已達130處;拓展園區門戶,在全國首創政企共建產業園區公共服務平臺,將實體大廳直接延伸到企業園區,現已建成8個園區 公共服務平臺,可直接為園區內1800多家企業、18萬名創新人才提供政務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