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電子政務,已經走進諸多城市,并且在今年政府明確提出互聯網+電子政務的相關扶持政策,加快互聯網+電子政務的發展,加快平臺搭建,讓群眾辦事簡化,真正的讓互聯網+政務,成為一項惠民的舉措。
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開展信息惠民試點實施方案》。方案提出,今年,包括北京、上海、深圳、廈門、長春等80個城市,將實現居民僅憑一張身份證,在一個統一網絡平臺或統一窗口,辦理政府政務服務,各類“奇葩證明”、“循環證明”將成為歷史。明年,80個城市之間將可實現跨區域、跨層級、跨部門服務,且8成以上基本公共服務可網上辦理。
便民服務的又一重大舉措。互聯網+政府服務”概念,體現了簡政放權中放管結合的理念,讓政府的服務功能得到提高。“互聯網+政務服務”使“上下之交”而不“隔閡”不再只是書中描述的理想狀態,科技的力量使它走進了每個人的生活當中,成為一種真真切切的生活狀態。在簡政放權已經深入人心、各部門都能充分利用網絡提供優質服務的網絡時代,推行“互聯網+政務服務”,既有堅實的現實基礎,也有旺盛的潛在需求。
“互聯網+”服務平臺主要包括“互聯網+大數據中心”平臺、“互聯網+科技資源統籌中心”平臺和“互聯網+創新創業孵化中心”平臺3項建設內容。
(1) “互聯網+大數據中心”平臺建設
近年來,隨著企業和社會數據量的增加,原有的行業數據中心已無法滿足數據處理的要求,造成海量信息資源的閑置和浪費,而這些長期積累下來的信息資源綜合了社會各方面的信息源,是社會經濟活動不可或缺的決策依據信息和數據。因此,建設一個涵蓋經濟、社會、醫療、環境、工農業、教育、旅游等社會關鍵領域的大數據中心,具有極為重要的社會和經濟價值。
1.平臺建設的主要內容
“互聯網+大數據中心”平臺(簡稱市級大平臺)是以相關行業(單位)、企業(協會)管理信息系統中的業務數據為來源,通過有效搜集整合各方數據源,并從中抽取數據并進行分析、挖掘,向相關部門、廣大企業、協會和公眾提供信息服務。市級大平臺以建設全市政務云數據中心為先導,重點選取電子商務、醫療衛生、食品安全、智慧交通、公共安全、科技服務、數字生活等10個與公眾生活息息相關并具有大數據基礎的行業領域,與政務云數據中心協同建設,探索交互共享、一體化的服務模式,進而推動大數據在全市各個領域的全面應用。
--- 公共平臺建設
按照“邏輯集中、物理分布”原則,充分利用電子政務網絡資源,整合系統各部門信息化系統,構建政務服務云平臺、市民融合服務云平臺、企業綜合服務云平臺和政府信息資源公開服務云平臺,形成完整的市政務云數據中心。根據實際需要,在云數據中心和云服務平臺的框架下,適時建設多個與企業和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的重點應用信息服務窗口,形成全市政府系統及政府各部門與企業、市民、社會各方面信息交互共享、一體化的大數據服務模式。引導和推動大數據在電子商務及與電子商務密切相關的物流配送、網絡金融、網絡信用、市場營銷等行業領域的廣泛應用,促進大數據技術成果惠及民眾,形成社會各方重視挖掘、利用數據,創新經濟發展模式。具體步驟如下:
①2015年,以現已部署和使用的全市電子政務共享平臺為基礎,整合全市政務信息資源,實現數據共享與適時交換,建立滿足全市黨政機關協同辦公和公共服務等工作需要的政務云平臺。融合云計算、海量數據庫、移動互聯網等技術,整合全市政府系統各部門的信息資源,消除信息孤島,全面匯集政府數據、公共服務行業數據以及商業金融數據,并按照信息安全等級管理,分級、分內容向社會公眾開放,建立公共數據開放機制,除法律、法規明確不宜公布的信息,一律及時向社會公開。
②2016年底實現為企業和市民提供數據查詢、數據下載和各類App(智能手機第三方應用程序)下載等服務功能。推進數據、平臺、應用、終端四位一體的政務及商務應用服務模式,為市民量身打造專屬個人的網絡空間,初步實現市民通過電腦、手機、移動終端、自助終端等,隨時、隨地、隨需獲取服務,以滿足市民的日常生活需要。
③2017年,依托市政務云及其地理空間數據庫,疊加全市法人庫、宏觀經濟庫、誠信(信用)數據庫等基礎數據庫資源,搭建為企業服務的企業綜合服務云平臺。同時,采取政府引導、大數據交易平臺支撐、商業化運營的方式建設多個領域的信息服務窗口,優先選擇電子商務、醫療衛生、食品安全、智慧交通、公共安全、科技服務等領域向社會開放,鼓勵大數據企業參與窗口建設,直接為企業、廣大市民提供各類專業領域的信息服務。
行業應用推進
窗體頂端
按照“公共服務示范為引領、主要行業應用為驅動”的推廣策略,在全面建成市政務云數據中心和云平臺基礎上,率先推動大數據技術在電子商務領域的廣泛應用,并逐步滲透和拓展到工業制造、食品安全、智慧交通、公共設施、金融證券、醫療衛生、數字生活、科技服務等其他行業領域,形成大數據集成與產業經濟建設融合發展的新模式。
①電子商務。針對電子商務領域精準營銷、銷售趨勢預測、廣告精細管理和市場決策支持等方面的需求,建設面向電子商務的大數據分析和服務系統。匯聚融合門戶、論壇、微博、社交網絡、搜索、購物、閱讀、點評等線上線下數據,提供用戶細分、個性化推薦、行業報告、競爭分析、商業洞察、定價策略等電子商務營銷服務,實現以效果計費的創新營銷商業模式。系統服務覆蓋80%以上電子商務企業,促進企業從傳統營銷向互聯網營銷轉型。
②醫療衛生。針對臨床質量分析、醫療資源分配、醫療輔助決策、科研數據服務、個性化健康引導的需求,建設全民醫療健康公共服務平臺。在已有的健康信息數據基礎上,匯聚整合醫療、藥品、氣象和社交網絡等大數據資源,形成智能臨床診治模式、自助就醫模式等服務模式創新,為市民、醫生、政府提供醫療資源配置、流行病跟蹤與分析、臨床診療精細決策、疫情監測及處置、疾病就醫導航、健康自我檢查等服務。
③食品安全。針對食品安全和管理的需求,建設食品安全大數據服務平臺。匯聚政府各部門的食品安全監管數據、食品檢驗監測數據、食品生產經營企業索證索票數據、食品安全投訴舉報數據,建成食品安全大數據資源庫,進行食品安全預警,發現潛在的食品安全問題,促進政府部門間聯合監管,為企業、第三方機構、公眾提供食品安全大數據服務。
④智慧交通。針對交通規劃、綜合交通決策、跨部門協同管理、個性化的公眾信息服務等需求,建設全方位交通大數據服務平臺。整合全市道路交通、公共交通、對外交通的大數據資源,匯聚氣象、環境、人口、土地等行業數據,逐步建設交通大數據庫,提供道路交通狀況判別及預測,輔助交通決策管理,支撐智慧出行服務,加快交通大數據服務模式創新。
⑤公共安全。針對公共安全領域治安防控、反恐維穩、情報研判、案情偵破等實戰需求,建設基于大數據的公共安全管理和應用平臺。匯聚融合涉及公共安全的人口、警情、網吧、賓館、火車、視頻、人臉、指紋等海量業務數據,建設公共安全領域的大數據資源庫,全面提升公共安全突發事件監測預警、快速響應和高效打擊犯罪等能力。探索“以租代建”模式,依托第三方專業數據中心,實現數據內容托管、數據服務租用的現代運營模式創新。
⑥科技服務。針對科技服務數據整合、發展趨勢預測、戰略決策支持等需求,全面建設科技服務公共平臺。通過全方位匯聚我市在科技項目、專家人才、科研成果、專利孵化等方面的信息數據,探索科技服務鏈整合、供需對接的交互式平臺型服務模式。全面建立以科技資源統籌中心為主要服務模式的科技服務業資源共享體系,建設跨領域科技服務與工程創新平臺,為研發設計、技術轉移轉化、創新創業、科技咨詢、科技金融等方面的科技服務提供數據支撐,形成跨領域的大數據服務模式。
⑦金融證券。針對金融證券領域高頻算法交易、數據綜合分析、違規操作監管、金融研究報告交易、金融數據服務等方面的需求,建設金融大數據分析與智能決策支持系統。匯聚融合國內外證券及相關衍生品市場的高通量交易數據,整合行業媒體實時資訊與輿情,為相關機構提供金融監管和風險管控等智能決策支持,為投資者提供金融市場數據和經濟數據、投資方向等個性化的金融數據服務。
⑧數字生活。針對日益增長的現代化生活需求,建設數字生活大數據服務系統。收集整合流行時尚、行業發展指數、用戶消費習慣、收視記錄、社交媒體、地理位置等大數據,充分挖掘用戶的消費習慣和興趣偏好,提升企業輔助決策能力,形成有市場競爭力的創新商業模式,面向200萬以上消費者提供個性化衣食住行等生活互動信息。
⑨公共設施。針對公共設施養護、管理的需求,建設公共設施大數據服務系統。采集、整合各類道路、橋梁、隧道和商業樓宇的結構性能、運行狀態等數據,為公共設施養護、運營決策以及安全管理提供依據,實現對公共設施的實時監測和預警,在全市的路橋隧道和商業樓宇等開展規模應用,形成公共設施運營與養護新模式。
⑩工業制造。針對科學評價生產系統規劃、降低產品缺陷率等需求,建立制造業大數據系統。整合已有的物理工廠、質量體系、工序數據、成本核算等建模數據,建立仿真工廠,對已有的生產實績數據進行生產仿真,模擬工廠運行,為工廠實際建設提供決策依據。收集產品生產過程各環節的實時質量數據,實現敏捷的一體化質量監測和管控,并支持產品質量追溯,形成基于大數據的一貫過程質量控制及分析系統,并向第三方提供服務。
互聯網+電子政務,能夠實現各個平臺的信息共享,還能夠實現政務一網通辦,省去不必要的跑腿以及排隊,各種證明,是搭建智慧政府的重要一環。